「视频」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薛仁政图/羊城晚报实习记者 杨阳传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薛仁政羊城晚报实习记者 杨阳传实习生 李芷涵 曾禾
(资料图)
“看着清晨的鸟儿振翅高飞,早起的疲倦也被一扫而空了。”8月13日,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群中小学生早早便开始了“生态采风之旅”,走进了飞鸟的世界。鹊鸲、白鹡鸰、矶鹬……一只只“空中精灵”进入视野,它们的英姿被同学们通过摄影和绘画留存下来。近年来,此类活动越来越多。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在此前后,广东各地便举办了各类活动,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学生观察丨珍稀鸟类在广州“安家”
“在老师带领下,我从四年级就开始参加观鸟活动。”在海珠湿地,来自广州市第五中学的“观鸟小能手”张皓欣同学说,如今有生态采风、摄影比赛、学科活动等很多渠道让她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她曾在多地见到过黄颊山雀、海南蓝仙鹟等珍稀、濒危鸟类。今年7月,她在广州浔峰山生态公园目睹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黑冠鳽,它在此繁育了三只鸟宝宝。
“黑冠鳽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一方面要确保虫子等食物充足,另一方面还要求当地有较好的水质。这种珍稀鸟类选择在广东筑巢安家,说明广东近年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小动物的生存环境在逐渐改善。”张皓欣认为,保护环境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呼吁身边人行动。“我时常向同学、朋友科普鸟类知识,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通过该活动,不少同学观察到野生鸟类和奇虫异豸,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多鸟类之前都只在电视上见到过,今天第一次亲眼看到白鹡鸰感觉很开心,鸟儿的叫声让人心情舒畅。”麻慧洋同学说道。
系列活动丨生态日让市民感受自然野趣
除了上述活动外,记者留意到,在生态日前后,各地还举办了相关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日当天,广东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举办大型活动,展示典型案例,发布行动倡议,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在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通过走访对受损地带进行红树补植修复,并进行生态赶海和净滩行动,感受湿地动植物的魅力,共同提高保护红树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守护海上森林,拥抱蓝色星球。
在全国“最美水站”之一的阳江市江城水质自动监测站,群众参加该站的公众开放活动,了解水质检测的原理与设备,进一步认识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零距离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教育丨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
“设立全国生态日,对我们开展生态环境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知识,感受美好环境。”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副校长冯宝莹介绍,海珠湿地曾是一片环境受到污染、生物种类单一的果园,自从保护建设为国家湿地公园后,经过十年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成为了“广州绿心”和市民常来的“后花园”。
据了解,海珠湿地对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护城市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湿地持续开展了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水质从过去的劣V类提升到了Ⅲ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比周边平均水平低约20%;生物多样性逐年提升,鸟类从2012年的72种上升到如今的180多种,近两年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记录种,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
作为生态环境工作者,冯宝莹深刻地感受到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作为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海珠湿地近6年已开展环境教育课程约3000场次,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环境教育课程活动。
冯宝莹介绍,未来海珠湿地将依托当地生态环境,打造自然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了解到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科普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的愿景更早实现。
专家解读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面临四个“重大转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部署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大会指出,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曾雪兰对此解读称,大会以四个“重大转变”——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就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这一重要论断,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曾雪兰表示,大会系统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包括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大会强调,我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这一新论述进一步强调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导权在我,不能让别人的步伐乱了自己的阵脚。”曾雪兰说道。
她表示,大会从五个方面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等,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常向阳表示,大会强调了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建立在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发展不再是先污染后治理这样一种以末端治理为主要思路的方式。同时,体现了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重要转变,突出了生态系统、系统观、系统论,传递了要从系统性考虑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理念,这对于美丽中国和绿美广东的建设都是重要遵循。“原来的污染源溯源治理的环境保护思路就像西医疗法,如今的系统论思想则如中医疗法,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常向阳比喻说。
节日“初衷”丨“全国生态日”饱含中国智慧
6月5日已有“世界环境日”,为何还要为环保再添“新节”?曾雪兰认为,设立全国生态日,有利于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曾雪兰告诉记者,与世界环境日不同,全国生态日的设立饱含着中国智慧。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文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证明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设立全国生态日将更好唤起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同时,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常向阳则认为,“全国生态日”的设置是匹配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转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生动实践结合的产物,标志着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跟随者走向了生态建设的引领者的转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甘卓然校对 | 赵丹丹
关键词: